非物质文化遗产

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桂林渔鼓

2020年7月30日 15:39

  桂林渔鼓已有近200年左右的历史,因伴奏的主要乐器为渔鼓而得名,是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,又名广西渔鼓,是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。由明代的叙事讲唱道情演变而来,受湖南渔鼓影响颇深。20世纪30年代, 桂林盲艺人王仁和向湖南祁阳的渔鼓艺人学习渔鼓,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。50年代初,王仁和创作和演唱了现代曲目《王老头子学文化》,并成为代表作。改革后的桂林渔鼓受到普遍欢迎,逐渐流传到桂北、桂中、桂东各地。

  桂林渔鼓的演唱形式有两种,一种是“打单筒”,一种是带伴奏、伴唱形式。伴奏的主要乐器是渔鼓,渔鼓是由直径约十一公分长约二尺的楠竹制成,鼓面可蒙上蛇皮、蛙皮或猪板油皮,另配以简板、二胡、中胡、月琴、中阮、三弦、笛子、碟子、酒杯等等。桂林渔鼓的传统曲目多为中、长篇,目前挖掘到的曲目有:《水浒传》、《隋唐传》、《天宝图》、《蓝丝带》等五十多个;反映现代生活的曲目有:《二姐学梦》、《水上抓匪》等。桂林渔鼓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